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
2007-10-29 13:32:25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点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油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有粮油工业企业经过改制改组和结构调整,获得了新的生机;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粮油加工领域既加剧了竞争又充满了活力;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提高了粮油工业的国际化水平,也为我国粮油工业的技术变革、规模提升、市场拓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粮油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初级加工产品多,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低、资金短缺、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水平低、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随着我国粮油工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粮油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粮油工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产业安全、产业整合、粮食转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不仅会制约我国粮油工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粮油工业的产业安全和整个粮食安全体系的稳定运行-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一般理论,在我国的粮油工业发展进程中,政府应本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确保粮油加工产品安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合理利用和充分节约各种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等基本原则,重点采取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1)科学认识粮油工业的产业地位,确立粮油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路;(2)科学进行粮油工业的区域布局,避免产能资源的闲置和浪费;(3)合理引进和利用外资,增强粮油工业的产业安全;(4)确立粮油工业的产业组织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确立粮油工业的产业结构政策,进一步促进粮油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6)明确粮油工业的产品发展方向,推动粮油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7)明确粮油工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提高粮油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8)完善粮油工业产品标准体系,确保粮油工业产品的健康安全;(9)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确保粮油工业的快速发展;(10)完善粮油工业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粮油工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粮油工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政策措施

  在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粮油工业面临着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企业改制和产业重组的巨大压力。本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通过对我国粮油工业的体制、政策、市场、投资、产能、结构和技术的实证分析,借鉴国际经验,探讨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的投资政策、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试图通过体制改革来促进我国粮油工业的整合与重组,通过合理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来优化我国粮油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通过合理的技术政策来提升我国粮油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提升我国粮油工业的整体质量,确保我国的粮食供给的安全水平。

  一、粮油工业在粮食供给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制造。粮油工业是粮油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粮油产业化经营(或者说粮油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活粮油经营,提升粮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工业,粮油加工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工业。

  (一)粮油工业的基本特点

  粮油工业是粮食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它是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粮食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粮油工业具有粮食丰欠平衡器、增值转化器、效益放大器和食物应急缓冲器的重要作用,对构建新的粮食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具有牵引带动作用和不容忽视的战略意义。粮食增效工程技术与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和国家粮食综合能力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一、二、三整体产业链的高效运转,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带动关联行业和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粮油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发展粮油工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

  “民以食为天”,粮油加工和食品工业关系千家万户,影响着居民一日三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市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实现粮食主食品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营养化和方便化,改善食物产品结构和营养结构,实现方便、快速的市场供应体系,粮油工业的发展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2.发展粮油工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我国“三农”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粮油工业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现代利:学管理方法经营农业,用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好生产要素,形成以粮油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植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服务体系。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业带动服务业、以农业支撑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3.发展粮油工业,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过去几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以高新技术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东部地区可以利用人才、资金和市场优势,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粮食深加工产业;位于东北和中部的粮食主产区,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特别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西部地区以杂粮、杂豆为主,发展特色粮油工业。造福区域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4.发展粮油工业,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粮油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中发[2005)1号文件将支持在粮食主产区进行粮油加工转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并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我国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潜力很大,关键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加工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走贸工农结合的产业化的路子。”

  通过提高粮食产品的加工深度,最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为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的有效途径。粮油工业的发展具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双重功效。由于粮食的集散地往往在小城镇,粮油工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小城镇建设,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二、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油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有粮油工业企业经过改制改组和结构调整,获得了新的生机;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粮油加工领域既加剧了竞争又充满了活力;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提高了粮油工业的国际化水平,也为我国粮油工业的技术变革、规模提升、市场拓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的现状

  2005年全国人统粮油加工企业11118个,比上年增加2572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8321个,占74.8%;100—200吨1762个,占15.8%;200—400吨670个,占6%;400—1000吨264个,占2.4%;1000吨以上101个,占1%。在全部入统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54个,占1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0个,占1.1%;民营企业9544个,占85.8%。

  入统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3011.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995.3亿元,出口交货值32.5亿元,利润总额42亿元,年末从业人数37.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2.5%、22.5%、—35.2%、140.8%和8.7%。按现价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省区依次是:山东、江苏、河南、广东、黑龙江、河北、安徽、湖北、福建、广西。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9个省,其中山东省达506.4亿元、江苏省达418.8亿元、河南省达230.7亿元。

  1.大米加工业

  2005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7260个,年生产能力12447.6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5949个,占81.9%;100—200吨1025个,占14.1%;200—400吨209个,占2.9%;400—1000吨65个,占0.9%;1000吨以上的12个,占0.2%。在大米加工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78个,占1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7个,占0.4%;民营企业6255个,占86.1%。

  大米总产量2914.6万吨,其中:特等米984万吨,占33.8%;标准一等米1646.5万吨,占56.5%;标准二等米239.7万吨,占8.2%。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有江西、黑龙江、江苏、湖北、安徽、湖南、福建、广西、四川、辽宁10个省,其中江西省达358万吨,黑龙江省达332.8万吨,江苏省达327万吨,湖北省达309.5万吨。

  大米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736.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51.6亿元,出口交货值4.4亿元,利润总额13.1亿元,年末从业人数13.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5%、5.9%、—16.4%、42.3%和18.8%。

  2.小麦粉加工业

  2005年,全国入统小麦粉加工企业2815个,年生产能力8090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1848个,占65.6%;100—200吨517个,占18.4%;200—400吨310个,占11%;400—1000吨114个,占4%;1000吨以上26个,占0.9%。在小麦粉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26个,占11.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5个,占1.2%;民营企业2454个,占87,2%。

  小麦粉总产量3480.4万吨,其中:特制一等粉1481.1万吨,占42.6%;特制二等粉916.5万吨,占26.3%;标准粉408.4万吨,占11.7%;专用粉432.6万吨,占12.4%。总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有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陕西、广东、新疆、湖北9个省,其中山东省达736.8万吨,河南省达717万吨,江苏省达372.5万吨,河北省达305.6万吨。

  小麦粉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863.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96.8亿元,出口交货值5.7亿元,利润总额9.8亿元,年末从业人数14.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1.5%、39.9%、11.7%、116.3%和22.7%。

  3.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2005年,全国入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043个,年处理油料能力5731.5万吨,精炼能力1761.2万吨。其中:日处理能力100吨以下524个,占50.2%;100—200吨220个,占21%;200—400吨151个,占14.5%;400—1000吨85个,占8.2%;1000吨以上63个,占6%。在食用植物油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50个,占1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8个,占5.6%;民营企业835个,占80%。

  食用植物油总产量1384.1万吨,其中:大豆油709.6万吨,占51.3%;菜籽油278.2万吨,占20.1%;花生油80.2万吨,占5.8%;棉籽油49.8万吨,占3.6%。在总产量中,一级油723.3万吨,占52.3%;二级油118.3万吨,占8.6%;三级油79.7万吨,占5.8%;四级油298.3万吨,占21.6%0。总产量超过50万吨的有山东、江苏、河北、广东、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河南10个省,具中山东省达220.8万吨、江苏省达217.9万吨、河北省达120.9万吨、广东省达107.8万吨。

  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值1410.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446.9亿元,出口交货值22.4亿元,利润总额19.1亿元,年末从业人数9.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1%、24.1%、—43.7%、417.6%和—15.1%。

  4.粮油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业

  目前我国粮油加工机械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主要集中在江苏、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东北地区有部分玉米粉加工机械。机械制造业主要是稻谷、小麦、玉米淀粉加工装备。江苏省的粮机装备中既有国外知名企业的独、合资企业(如无锡布勒、苏州佐竹),也有国内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如扬州牧羊集团等);湖北、湖南省的粮机企业多是原有的国企改组后的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如湖北永祥粮机、湖南的郴州粮机集团等);河南省的粮机企业基本是新兴的民营企业(如开封茂盛粮机)。这些粮机制造企业年销售总额均已超过1.0亿元,大多成立了机械装备制造、工艺设计、工程管理和安装的科研开发机构。机械装备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水平相近,部分装备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比重进一步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的加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减少,民营企业快速增加,成为粮油工业的主导力量。

  2005年全国人统的粮油加工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5.8%,比上年增加9.8个百分点。其中:大米民营企业占86.1%,增加8.2个百分点川、麦粉民营企业占87.2%,增加15.1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民营企业占80%,增加7.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除机制灵活外,还具有职工人数少、资产负债率低等优势。虽然民营企业数占企业总数85.8%,但职工人数只占77.1%;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5%。而国有企业为82.8%,相差20个百分点。

  2.企业规模继续扩大,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在2005年入统企业中,日生产能力400吨以上的大刑企业达365个,比上年增加86个,其中1000吨以上的企业达101个,比上年增加29个。从产品产量来看,年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的企业达103个,比上年增加29个。其中:年产量10万吨以上大米企业28个,总产量达468.7万吨,占入统大米企业总产量的16.1%;年产量10万吨以上小麦粉企业47个,总产量达1217.8万吨,占入统小麦粉企业总产量的35%;年产量1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企业28个,总产量达821.4万吨,占入统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量的59.3%;前10家企业总产量占本行业入统企业总产量的比重分别是:大米8.5%,小麦粉17.8%,食用植物油42.3%。

  3.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名牌产品销售量扩大,效益显著

  2005年,粮油产品结构继续向优质和高档方向调整,特一粉在小麦粉中所占比重达到42.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一级油在食用植物油中所占比重达到52.3%,比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几年来,通过大力培育、宣传知名企业和品牌,普遍增强了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推动了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名牌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优势越来越明显。

  2004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大米和小麦粉企业产品销售量和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度提高。7个大米名牌销售量平均比上年提高39.3%;13个小麦粉名牌的销售量平均比上年提高11.3%,利润总额增长15.6%。黑龙江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产量达55.8万吨,比上年增长37%;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产量达157.3万吨,比上年增长56%;利润总额增长222..9%。

  4.粮油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2005年,入统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比上年提高140.8%,其中大米企业实现利润13.1亿元,比上年提高42.3%;小麦粉企业实现利润9.8亿元,比上年提高116.3%;食用植物油企业利润大幅提高,共实现利润19.1亿元,比上年增长417.6%。说明大部分食用植物油企业已开始走出困境,特别是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比上年增加2.2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增长了998.9%;民营企业利润增长了137%。利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2005年原料价格特别是进口大豆价格相对平稳,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开工率上升,销量扩大。而且,一些以进口大豆为主要原料来源的企业吸取了2004年的教训,风险意识增强。

  5.粮油加工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

  2005年入统企业总资产负债率68.5%,比上年降低4.7%;其中:大米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3.6%,比上年降低8.3%;小麦粉加工业为62.6%,比上年降低8.1%;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为73.7%,比上年降低1,1%。按所有制划分: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62.5%,比上年降低4%;国有企业82.8%,比上年降低7,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1.1%,比上年降低1.4%。企业资产负债率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调整了资本结构,吸纳了一些社会资金。

  6.以龙头企业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的高度重视,国家、地方、企业多途径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的促进,我国粮油工业总体上规模集约化加工的比例加大。已经培育出一批依托粮源基地,实施“订单农业”,贸工商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位于小麦主产区的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河北华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郑州海嘉食品有限公司、河南莲花集团、河南天冠集团等,其产值都在3—5亿元以上;位于稻谷主产区的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米业公司、辽宁鞍山第五粮库、安徽家仙米业公司等;玉米方面,吉林的大成、黄龙、赛力斯达,山东的诸城外贸、西王集团等。这些企业都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大多数企业通过了GMP(良好生产管理)认证和HACCP评估认证,以及IS09000族和IS014000族认证。

  三、我国粮油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初级加工产品多,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低

  我国粮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加工水平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仍以初级加工为主,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差,精深加工和食品工业化程度低。大多数小型粮油加工企业的产品雷同,产品品种少、档次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缺乏品牌,技术含量低,综合加工能力薄弱,经济效益差。我国工业食品用粮仅为400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工业食品仅占饮食消费25%左右,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仅为农业产值的0.4左右,各项指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稻谷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加工方式传统落后,约70%的稻谷在农村小型机组加工,副产品均被直接用于饲料,资源浪费严重,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有较大差距。

  ——小麦制粉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太大,但总体装备水平与国外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面粉为原料的粮食深加工——食品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副产物(麸皮和小麦胚芽)没有进行深度加工以实现有效增值。

  ——玉米深加工企业深度加工产品如变性淀粉等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市场普遍需求的乳酸、聚乳酸产品还处于开发阶段规模;淀粉糖应用领域没有突破,总体还在低水平上,以至于我国市场仍以供应高热量的糖类为主。

  ——大多数大豆加工企业产品基本上以油脂和饼粕为主,产业链没有有效延伸,初级加工产品多而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例如对市场容量大的脱脂豆粉、豆奶、组织蛋白等的开发力度不够,对科技含量要求高的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低聚糖和维生素E等由于生产成本高、产品纯度不够,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

  2.资金短缺、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

  粮油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瓶颈。一方面,经济效益差、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国家在信贷、税收、投资等方面,虽然给与粮食深加工一定扶持,但是相对于粮油加工从家庭作坊的传统加工业进入规模化高技术产品的升级改造所产生的资金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同时,大多数企业由小型初级加工向高技术深加工发展存在资金、市场的种种风险,因此影响了资金的投向。从事粮食深加工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没有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粮食深加工的发展。粮食产后加工还未能得到像粮食产前、产中一样的重视,投资不足,制约着粮食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约1167亿了己,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71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8%,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粮食市场放开较晚,粮油加工企业长期从事米、面、油的传统加工经营方式,企业效益低,利润空间小,在资金、技术、产品、规模及市场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大部分国有粮油加工企业(特别是未改组改制的企业)负债率高,人员包袱重,开工率低,有些企业已经连续多年不开工生产,设备闲置,有的甚至用于顶抵银行债务。由于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落后,国有资产和人才流失严重。大多数国有中小型粮油加工企业缺乏信贷支持,企业的粮源收购和生产经营难以维继;设备老化,技术改造乏力。因此,粮油加工企业自身造血机能差,难以完成自身的升级改造。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资侵入,我国民族粮油加工企业特别是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85%以上主食的稻谷、小麦加工业,面临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

  3.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粮油加工企业的设备和技术,80%处于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约15%居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现有粮机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以生产小型成套和单台大型设备为主。由于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与材质等多种原因,大型关键设备的技术含量低、可靠性差,设备机电一体化水平及耐用性与国际先进产品有差距。重要的深加工产品的工艺技术装备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仍基本停留在“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循环中。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时,重视硬件,忽视软件,消化吸收后缺少创新突破,缺乏自主技术,难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距离。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和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发展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装备,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任务艰巨。

  4.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粮油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只重视对最终产品的检测(例如国家质检总局从2003年8月开始,对米、面、油生产企业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nN占QC标志),忽视制定和实行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现有粮油加工企业在产品质量全过程管理方面差距较大,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进行IS09000族和IS014000族认证,即使有了认证又形同虚没。山于滥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非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同类产品恶性竞争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部分市场,造成粮食制品的安全事故口益增多,已引起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极大疑虑。

  四、我国粮油工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随着我国粮油工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粮油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粮油工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产业安全、产业整合、粮食转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不仅会制约我国粮油工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将会在很大程度影响到我国粮油工业的产业安全和整个粮食安全体系的稳定运行。

  (一)产能过剩与区域布局问题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粮油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突出问题。这种过剩一方面表现为行业总体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布局不合理所导致的区域性产能过剩。

  目前大米、面粉、玉米、大豆四大品种粮食的现有加工能力大大超出市场成品粮消耗能力,以致开工不足,整体开工率不到50%。据资料介绍,2003年全国社会大米加工能力5.78亿吨,实际加工量1.5亿吨,占加工能力的26%;小麦加工能力1.8亿吨,实际加工量0.92亿吨,占加工能力的51%;大豆加工能力5700万吨,实际加工量2700万吨,占加工能力的47%;玉米工业深加工能力1400万吨(主要是指加工成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两类),实际加工量1150万吨(玉米工业消耗量),占加工能力的82%。由于加工能力过剩,争抢原料,争抢市场,时有发生,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稳定性也得不到保证,不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耗能、高耗水项目仍在建设投产。2005年人统企业中,未开工或基本未开工的约占10%左右,还有很多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利用率低。据测算,大米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平均为34%,小麦粉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平均为61%,食用植物油企业能力过剩现象也很严重,特别是近几年各地新建了不少大型油厂,存在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也在大量建设小米厂、小面粉厂。据吉林省调查,2003-2005年新建的171个大米加工厂中,日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的项目仅有16个,其余都是100吨以下的小机组。

  导致产能过剩和布局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许多企业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在缺乏科学的调研与咨询的情况下,盲目上新项目,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了整体产能的迅速扩张;二是许多企业不愿冒创新的风险,在缺乏对产品和产业方向进行准确把握的情况下,既不进行产品更新,也不进行技术创新,将大量投资投向自以为风险较小的传统领域,结果造成了大量低水平项目的重复建设;三是一些粮油主产区政府在规划本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粮食和油料在产区与销区的合理衔接,以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打造粮油工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将本地出产的粮食和油料视为本地可以垄断的资源,通过本地的财政扶持、资金支持和舆论引导,不断追加新项目、迅速扩大产出规模,结果不仅导致了区域性的产能过剩,而且导致了全国性的产能布局失衡,从而带来了巨大的产能闲置和资金浪费。

  (二)外资进入与产业安全问题

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外资的进入无疑可以促进我国粮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粮油工业在我国粮食安全系统中

相关热词搜索:粮油工业

上一篇:快速恢复人工老窖生物功能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啤酒厂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