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化抗CD3单克隆抗体及其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2007-05-02 23:55:26   来源:免疫学杂志   评论:0 点击:

  自1986年美国FDA批准鼠源抗CD3单抗OKT3进入市场,CD3抗体的临床应用已经经历了二十年的历程。CD3单抗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抗排异反应,取得了显著疗效,用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CD3抗体的免疫原性和丝裂原性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为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已有几种基因工程改造的靶向CD3分子的抗体在临床试验中。这些新型抗体在保持OKT3抗体良好疗效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其毒副作用。尤其令人振奋的是,最新研究发现,抗CD3抗体具有独特的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即可产生针对特异性抗原的免疫无反应性而不会发生长期的整个免疫系统的抑制状态。用人源化的非丝裂原性CD3抗体开展的该方面研究已经进入临床阶段。本文仅就CD3抗体的工程化改造及其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 CD3抗体的基因工程改造

1.1 CD3抗体介导的毒性作用及其发生机理 CD3McAb介导的毒副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抗体的免疫原性引起产生人抗小鼠抗体(HAMA),会阻碍CD3McAb的再次使用,还有可能影响其它治疗或诊断抗体在这些患者中的应用。其二是由抗体丝裂原活性引起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是首次注射后伴发的严重的急性“流感样症状”[1,2],个别严重的会导致死亡。HAMA反应主要是由于抗体的鼠源性引起的。鼠源性抗体作为异源性蛋白在人体内可诱发人抗鼠抗体的产生(HAMA反应);同时鼠源性抗体的生物半衰期很短,这严重影响了鼠mAb的治疗效果。多年来,CD3抗体引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的机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结果提示,抗CD3抗体的丝裂原活性来源于抗体Fc段与Fc受体表达细胞的相互作用,引起一些促炎性细胞因子TNF、IL 2、IL 3、IL 6、IL 10、GM CSF和IL 4[3-5]的释放,其中TNF、IFN γ、IL 6三者联合作用是导致典型的”流感样症状”的主要原因[6,7],有研究表明CD3抗体治疗后,血清中如果只有TNF,即使浓度很高,也不会导致流感样综合症[8],但TNF对此反应的发生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用抗TNF抗体阻断TNF作用,则可以完全防止流感样综合症的发生[9]。去除Fc段的抗体F(ab′)2片段在体外则没有表现出丝裂原活性。丝裂原活性的大小与鼠抗体类型密切相关(IgG2a>IgG1>IgG2b>IgA)[10,11],这与临床观察的结果一致,鼠源IgA抗体不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毒副作用很小[12]。进一步研究提示,抗体Fc段CH2domain中的234、235以及237氨基酸是介导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同时,抗体Fc段CH2domain糖基化水平对抗体的毒副作用也有重要的影响。

1.2 CD3抗体的基因工程改造 基于上述对CD3McAb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以及毒副作用机理的研究,提示我们可以改变Fc受体结合区的特性或对其进行特殊设计产生新的抗体,同时可以通过制备嵌合抗体、改型抗体等抗体人源化等技术降低抗体的鼠源性。新型无Fc受体结合活性的抗体已经构建成功,这些新型抗体在保持OKT3抗体良好疗效的同时,大大的降低了其毒副作用。目前已有几种基因工程改造的靶向CD3抗体在临床试验中。

hOKT3γ1(Ala Ala)是人源化IgG1类的OKT3抗体,234和235位的氨基酸残基突变为Ala,使其与Fc受体结合能力比亲本抗体降低了100倍。hOKT3γ1(Ala Ala)具有较低的补体激活能力和丝裂原活性。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均证实hOKT3γ1(Ala Ala)可以阻断T细胞功能以及Th1向Th2偏移。Ⅰ期临床研究表明,hOKT3γ1(Ala Ala)在治疗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疗效与常规OKT3相似,但是毒副作用明显较轻。hOKT3γ1(Ala Ala)也适用于关节炎以及Ⅰ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在两类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未见明显的细胞因子释放,输注毒性较低,目前已经进入Ⅱ期临床试验[13]。

另一个无丝裂原活性的CD3McAb是以人IgG2的形式表达的人源化靶向CD3抗体HuM291。人IgG2不与Ⅰ型或Ⅲ型Fcγ受体(CD64或CD16)反应。通过对HuM291恒定区的两个位点(234和237位Val Ala)进行点突变,可以降低其与FcγRII的结合。这一突变可以大大减少抗体的丝裂原活性。在肾移植和异基因骨髓移植Ⅰ期临床研究中,给大多数患者使用该抗体后未检测到细胞因子释放,输注相关毒性减低,同时能介导免疫抑制作用。人IgG抗体与细胞Fcγ受体结合很大程度受糖基化水平的影响。因此在人IgG1骨架上经CDR移植以及通过单个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突变(297位Asn Ala)构建了一个低糖基化水平的人源化抗CD3

抗体ChAglyCD3,(来源于鼠YTH12.5)。临床实验表明,与预测结果一致,该突变可明显减少Fc受体结合及补体活化,同时在体外无丝裂原活性。Ⅰ期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其在体内具有免疫抑制活性且毒性较低[14]。

2 CD3抗体诱导免疫耐受研究2.1 抗CD3抗体可以诱导免疫耐受 CD3抗体最初是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但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D3抗体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即对特定抗原的免疫无反应状态。首先,Hall等[15,16]报道用非丝裂原性的CD3单抗治疗组织不相容的心血管器官移植的大鼠,可诱导永久性的整体移植,存活时间超过200d,而对照组动物在8d之内即将移植物排除。这些受者,再次移植原供者皮肤时,可以在没有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接受供体,而同种异体的第三者的皮肤则被排斥,表明这些大鼠对供者的同种异体抗原产生了耐受。受体鼠脾脏中编码IL 4和IL 5的mRNA的水平升高,这种Th2细胞的偏离与体外研究的结果一致。体外研究显示,活化的T细胞与CD3单抗尤其是非FCR结合型的CD3单抗共孵育时,可产生大量的Th2型的细胞因子。

另一个可以提供证据的实验模型是NOD鼠,这种小鼠可发生自发的自身免疫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人的糖尿病非常类似。研究表明[17-19],CD3抗体可以通过恢复对自身胰岛β细胞的耐受而使疾病得到逆转。给病鼠低剂量的CD3抗体,连续5d,在不给予任何外源胰岛素的情况下均可使病鼠血糖恢复正常。这些小鼠在接受同基因胰岛移植时可以获得长期的存活,而异基因的皮肤移植物则很快被排斥[19],说明这种效应是稳定的,长期的而且是抗原特异的免疫耐受。Chatenoud等[19]认为,由抗CD3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分为两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为诱导阶段,与给药时间相符,可使病鼠血糖迅速恢复正常,出现短暂的Th2细胞的极化;第二阶段为维持阶段:以活跃的耐受状态为特点,有调节性T细胞产生,这些调节性T细胞可以阻断疾病通过病原性淋巴细胞向免疫缺陷的NOD鼠过继转移。说明调节性T细胞对耐受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

2.2 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在CD3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中,主要是调节性T细胞发挥着免疫调节作用。调节性T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经历了自身抗原的阳性选择,然后定居于外周以接触依赖的方式防止T细胞的活化。体外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能抑制由CD3刺激引起的Th细胞的增殖[22],抑制IFN γ、IL 2的产生[23],还可以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24]。CD4+CD25+T细胞及CD4+CD25-T细胞都可以表现出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调节性T细胞组成型表达CTLA4和CD28,共刺激分子CD28信号是调节性T细胞发育所必须的[25,26];而CTLA4的交联能诱导CD4+T细胞产生TGF β1,CTLA4的抗体在体内也可以阻断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27-29]。调节性T细胞可以产生TGF β1,用中和性抗体中和TGF β1则可以阻断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28];提示,TGF β1的产生对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非常重要。一项基因剔除和过表达研究揭示了Foxp3对调节性T细胞在外周发育及维持的重要性[30,31]。通过逆转录病毒将Foxp3转染天然T细胞,可以使其变成调节性T细胞。过表达Foxp3可以延迟Ctla4- -鼠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提示两条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30]。研究表明共刺激分子CTLA4和CD28的信号可以诱导表达Foxp3,而后者对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是必须的。

2.3 TGF β1在免疫耐受诱导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调节性T细胞所发挥的免疫抑制作用,TGF β1是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曾经有过争议。目前认为CD4+CD25hi型细胞可以以不依赖TGF β1的方式发挥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只有在产生TGF β1时才能发挥其免疫调节功能。如下几组实验结果认为TGF β1在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中似乎并非必需。Kemper等[32]用抗CD3和CD46抗体联合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现调节性T细胞分泌了IL 10和TGF β1,并证实是IL 10介导了免疫抑制作用,而TGF β1在其中是否诱导了IL 10的产生则尚不清楚。Piccirillo等[22]发现Tgfb1缺陷的调节性T细胞仍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只是需要更高的细胞比例。这一结果说明体内存在着不依赖TGF β1的调节性T细胞,但其并未阐明这种调节性T细胞是否是CD25hi类型的,因为CD25hi细胞可以通过封闭IL 2的作用以IL 2饥饿的方式来发挥抑制作用。Belghith等[27]解释了上述实验结果,认为在NOD鼠中是CD4+CD25hi型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而CD4+CD25+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则必须有TGF β1存在。近有研究发现,TGF β1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IL 10,提示TGF β1可能通过诱导产生IL 10来介导某些免疫抑制作用[33]。另有证据表明TGF β1能诱导活化T细胞的凋亡和无能[34,35]。更多的实验结果说明TGF β1在体内免疫耐受的诱导中是必须的。Chatenoud等认为TGF β1对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发挥是非常关键的。在胰岛细胞中过表达TGF β1,可以防止NOD鼠的胰岛损伤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36]。在体内,表达以TGF Ⅱ型受体为主的T细胞可以自发活化,不被调节性T细胞抑制,也说明TGF β1信号对于调节性T细胞抑制Th细胞活化是必须的[37]。对Tgfb1- -鼠进行的研究也取得了与此一致的结果:这种小鼠很小就会死于自身免疫病,但如果去除其体内的T细胞,则可免于死亡[38]。这些结果均表明TGF β1对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4 TGF β1防止自身免疫病的作用机理 关于TGF β1的作用机理,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Doetschman等研究发现TGF β1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是通过提高钙 钙调磷酸酶信号途径的活化阈值来实现的[39]。Tgfb1- -胸腺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在非最佳刺激条件下,即表现出活化表型;与此相符的是Tgfb1- -胸腺细胞更能抵抗FK506对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在用抗CD3和抗CD28的抗体联合刺激的CD4+T细胞中,加入TGF β1可以防止钙离子内流、转录因子NFAT的活化及入核,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和天然T细胞的增殖[40]。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由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TGF β1提高了Tc和Th细胞通过钙 钙调磷酸酶信号途径活化的阈值,从而使这些细胞在识别了自身抗原后,缺乏足够的活化信号而不能活化。

3 结语

CD3抗体被用于临床,是免疫抑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抗移植排斥反应、GVHD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CD3抗体可以诱导长期的对疾病的免疫耐受状态,给CD3抗体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更加令人振奋的前景。随着对CD3抗体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的不断深入的研究,必然会出现更好的治疗策略,比如:联合应用CD3抗体和TGF β1配体;在体外用抗CD3和抗CTLA4抗体刺激自身的调节性T细胞回输病人体内将会抑制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可以预见,CD3抗体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一定会使其在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关热词搜索:单克隆抗体

上一篇:超滤膜分离设备优化控制的研究
下一篇:高产DHA海洋真菌Thraustochytriumsp.N4-103脂肪酸组成及其18SrR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

分享到: 收藏